当前位置:首页文化长廊
丁再献骨刻文赋诗题字话端午
作者:刘唐山|来源:英模网| 发布时间:2025/6/3 16:22:04

3.jpg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今年端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破译第一人、骨刻文书法艺术始创者丁再献先生以诗寄情,以字表意,为节日增添了独特韵味。

3-0.jpg

    “端午安康”,当打开微信看到丁老先生用朱砂写下骨刻文红字″端午安康"时,立刻被丁老所破译的文字魅力所吸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砂自古便被视为辟邪之物,常用于祭祀、符咒等仪式,象征着驱邪避凶、护佑平安。而骨刻文作为东夷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字的源头,它用古代先人象形记事的一种形式,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文化记忆。当鲜红的朱砂与古朴的骨刻文相遇,“端午安康”四字不仅是对节日的庆贺,更蕴含着丁再献先生对众人的深情祝愿。那一笔一划,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将古人的美好祈愿与现代生活相连,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又饱含着对当下生活的美好期许,为端午佳节增添了一份庄重而温暖的仪式感 ,让人们在感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也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至于丁老为什么写″端午安康"而不写″端午快乐",我今天在和丁老微信聊天时也讨论了一些: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它是夏季的开端,天气湿热,蛇虫繁殖,“五毒尽出”,多病毒疫疾。在端午民俗中,还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等,都是为了辟邪除秽。后来又因为伍子胥、屈原等历史名人典故等,所以,"端午安康”成了端午节日的美好祝愿。

3-1.jpg

    此外丁老先生还别出心裁,用东夷骨刻文赋诗一首:

乙巳初闻角黍香,花红五月拥端阳。

龙舟竞去安涛祖,炙草争来驱疾王。

《天问》良臣遵禹舜,《九歌》至圣敬炎黄。

千秋典故人传久,骨刻文章祝福康。

    丁老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了端午节的热闹与文化深意。

    他所作的端午诗中,开篇“乙巳初闻角黍香,花红五月拥端阳”,点明时间,勾勒出一幅粽香四溢、繁花簇拥的端午图景。“拥”字生动形象,赋予五月以人的情感,瞬间将人带入端午热闹的节日氛围。颔联“龙舟竞去安涛祖,炙草争来驱疾王”,描绘了端午两大标志性习俗——龙舟竞渡与艾草驱邪。龙舟飞驰,寄托着人们对涛神伍子胥的敬意,祈愿江河安澜;人们争相采集艾草炙烤,希望借此驱散疾病,守护家人健康。“竞”“争”二字,尽显人们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jpg

    颈联“《天问》良臣遵禹舜,《九歌》至圣敬炎黄”,巧妙引入屈原的经典之作。《天问》中屈原对天地万物、历史人事的追问,彰显其对真理的执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九歌》则以优美笔触表达对炎黄祖先的敬仰。这两句既展现屈原的文学造诣与精神境界,也体现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追思与文化传承。尾联“千秋典故人传久,骨刻文章祝福康”总结全诗,指出端午典故代代相传,而丁再献先生以东夷骨刻文赋诗,更赋予节日文化以古朴厚重的历史感,传递出千年的安康祝福。笔者读罢丁老的这首七律诗后深有感慨,也学写了一首为记:

端午年年角黍香,今逢节韵更悠长。

骨文刻就千秋史,朱字书成万世章。

艾草驱邪承旧俗,龙舟竞渡表新狂。

先贤遗志传薪火,古国文明满吉祥。

3-3.jpg

    丁再献先生用东夷骨刻文写诗赋字,就像把古代和现在连起来了,带着千年前的祝福,祝大家平安健康、生活幸福。 (刘唐山)

3-4.jpg

    作者简介:刘唐山,字若谷,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沂蒙乡土文化研究院阳都分院院长,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副会长,沂南县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致力于沂蒙文化研究、传播。


责任编辑:刘爱民 刘志虹

主办:英模网编辑部 技术支持:开创云

英模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16779号-1 公安备案编号:3701021130

网站信箱:sdgrbzbs@163.com 联系电话:0531-8202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