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罗盘的指针在青藏高原的寒风中震颤,当地质锤的叮当声惊醒了塔克拉玛干的流沙,总有一群人,用脚步丈量山河的褶皱,以热血浇铸大地的年轮。他们是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的地质人——一群在21世纪的晨曦中启程,用二十年光阴编织“西进史诗”的找矿先锋。
从青海柴达木的盐泽到西藏羌塘的冻土,从甘肃北山的戈壁到新疆天山的雪线,他们的行囊里装着γ能谱仪、磁力仪与化探样品袋,也装着对地球密码的执着破译。他们见过昆仑山的月落与祁连山的日出,曾在阿尔金的狂沙中护住剖面图纸,也曾在可可西里的孤寂里聆听岩石的密语。
而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深地探测”与“绿色勘查”的双重命题下,这群地质人再次西行。他们携带的已不仅是传统三大件,如今,GPS定位仪升级为北斗三代,无人机磁测即将取代人拉肩扛的地面磁测,人工智能算法开始解译深部地球物理场的混沌信号。但不变的,是地质锤敲击岩芯时的清脆回响,是剖面线上“追索到界”的执着呐喊,是面对无人区时那句“我来过,我看见,我探寻”的无声誓言。
来自我院地勘中心的《我们是地质人》,记录着一个时代地质人的精神年轮,那是一幅用理想主义对抗荒凉,以科学理性对话未知的壮美诗篇。
当晨曦透过骆驼刺照亮广袤的大地,
当陡峭的山峰在朝阳中摆弄风姿,
当六月的雪在空中挥舞着衣袖,
在荒无人烟的昆仑山里,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迎着朝阳,背着取样袋,跨过一河,又越一岭。
他们追赶日暮,扛着高磁仪,翻过一壑,再攀一山。
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
用汗水浇灌深埋地下的宝藏,
地质罗盘定位一条条矿脉,
地质锤敲击一座座金山银库,
放大镜下探索晶体世界的秘密。
这一路雨雪风霜,终不忘砥砺前行,
横穿杳无人烟的荒漠戈壁,
翻过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
风雨肆虐,浇灌追逐的渴望,
崇山陡峭,丈量铿锵的步伐,
喷薄的红日照亮前行的脚步,
光荣的找矿梦在苍穹之下绽放。
可可西里,唐古拉,背水一战,决战多才玛外围,200米铅锌矿,不留遗憾;
河西走廊,民和县,破釜沉舟,奋战拉脊山,圈定蛇绿混杂岩带,不辱使命;
风沙西域,依吞布拉克,勇攀阿尔金山,圈定基性岩石相关激电异常;
更有西王母瑶池,不冻泉,挺进野牛沟,划定找矿磁异常。
天音浩渺中,佛钟回响,
我看到,无垠冰山上,一朵雪莲早已静静绽放,
这里山路崎岖,沟壑纵横,荆棘密布,
在寒风凛冽的峡谷,
在湍流浊浪的阶地,
他们背着捡块样,迈着沉重的脚步,大口的从稀薄的空气中汲取能量。
这里的风云变幻,云谲风诡,疾风骤雨,
在细雨霏霏中,他们手拿记录本迎山而上,
在暴雨肆虐中,他们披着塑料布逆风而行,
他们远离都市繁华,
用热情和理想把岁月的坚强牵搭,
在单薄的胶鞋下,踩绘出美丽的地质画卷。
那150米宽铜矿化蚀变带,使每一个地质人洋溢着笑脸。

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内心独白:有一次,早上徒步出发,跋山涉水,中午才到达工区,海拔到5300多米,花儿好美啊!但夜幕时分下起了连绵小雨,夹杂着冰雹,打在脸上,那种痛可想而知,只能原路返回,不记得摔倒过多杀次,回到驻地已接近凌晨。
痛定思痛,
再踏征程,
海拔高士气更高,
缺氧永不缺精神,
暴霜露斩荆棘,
以勇敢谱写生命篇章,
任凭寒风刺骨,前行依旧,
不用豪言壮语,更不用惊天动地,
因为我们是山东物化探地质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一路坎坷探矿路,砥砺前行地质人。山东物化探人将始终秉持地质报国理想信念,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建设“和谐真善美、百年物化探”而奋斗。
(作者为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孟庆旺 贺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