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英模风采
首届山东手造大工匠巡礼 | 王兴兰:孔府菜第一女传人
作者:|来源:山东工人报| 发布时间:2024/1/11 16:32:41

编前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和 “齐鲁工匠”建设工程,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等9部门联合开展了“山东手造工匠”培育工作。经层层申报遴选,2023年底公布了第一届 “山东手造大工匠”“山东手造工匠”名单。本报今起开设“首届山东手造大工匠巡礼”栏目,连续刊发9位“山东手造大工匠”的事迹报道。
  日前,第一届“山东手造大工匠”发布,今年76岁的王兴兰跻身其列。作为山东省兰儒孔膳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她被誉为孔府菜第一女传人。
  出生于1948年的王兴兰,是个地地道道的济南人。她13岁时,就来到鲁菜老店——聚丰德当起了学徒。当时,由于年龄小、个子矮,王兴兰常要垫着石磨才能挨上厨房工作台的桌面,有时还不小心切到了手,她怕被批评,不敢告诉别人,只能自己去锅炉房偷偷处理完,再回来继续切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在全国名菜大比武竞赛中,王兴兰在与100多位最顶尖厨师高手比拼下,勇夺刀工第一名。
  从当初 “不够高踩着石磨干活”“切菜都会切到手”的学徒丫头,到后来的“中国功勋烹饪艺术家”“中国孔府菜烹饪大师”,王兴兰靠自己的悟性、努力和永不服输的韧劲,硬是在“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笼”的厨房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981年,王兴兰加入孔府菜研究领导小组,并成为中国首个孔府菜研究小组中的核心人物,开始了孔府菜不平凡的复原工作。“那时候复原工作开展真的是太难了!”王兴兰说,不仅仅是她第一次接触孔府菜,关键是传统孔府菜菜谱不外流,存世的菜谱也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遭到巨大破坏,很多菜品已经失传,复原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怎么办?王兴兰并没有气馁。“既然是国家给的任务,再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硬着头皮也得把孔府菜这道大餐给吃透了。”王兴兰团队对照孔府档案一点一点地去研究摸索,一遍一遍地不断实验,一步一步地开发和复原,最终两百多个菜品重见天日。
  通过三年的不断攻关,1984年,“孔府菜烹饪技艺研究”项目正式被鉴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获科技创新奖。
  1986年,王兴兰代表中国首次参加新加坡亮阁同乐鱼翅酒家表演孔府菜。此后多次赴韩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烹饪技艺交流和孔府菜推广,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
  除了改进传统孔府菜的做法和口味,小组还根据“鲁壁藏书”等历史典故,创造出一系列新的菜品。两年下来,共发展出200多道孔府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孔府菜烹饪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十年来,王兴兰先后培养孔府菜、鲁菜烹饪技师近千人,摘取国内外烹饪大奖近百个。2019年,由王兴兰担任院长的山东省兰儒孔膳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将孔府菜作为展示孔子饮食文化的窗口,为鲁菜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76岁高龄的王兴兰依然每天忙完工作后,不时地会翻出厚重的菜谱和典籍再去研究孔府菜,来了兴致,便到厨房里一展身手,操起菜刀和锅勺烹饪几道菜,与徒弟徒孙们一同品鉴研学。每次家人和徒弟们劝她多休息,她都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锅和勺就是我的命,停不下来啦。”(孔文 葛红普

主办:英模网编辑部 技术支持:开创云

英模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16779号-1

公安备案编号:3701021130
网站信箱:sdgrbzbs@163.com 联系电话:0531-82028318 
站长统计